光明科學城啟動區項目位于深圳市光明新區北側,啟動區以重點布局大科學裝置群、前沿交叉研究平臺、基礎研究機構,構建源頭創新集聚區為目的,是光明科學城首個具備正式動工條件的項目。項目由同濟設計集團建筑設計一院承擔總包設計工作,集團全過程咨詢事業部(深圳)提供全過程代建。
大科學裝置的載體
光明科學城作為深圳市全面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創新平臺,是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打造重要的國家戰略科技新力量的責任,是繼上海張江、合肥濱湖、北京懷柔之后國家批復的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集中承載區。
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重中之重就在于九大裝置和十個平臺的建設,大科學裝置的引領和磁吸效應以及光明區“沿途下蛋”產業發展新模式,正推動深圳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體系向價值鏈中高端躍升。
目前,九個裝置中率先落地的就是位于光明科學城啟動區內的腦模擬腦解析與合成生物兩大科學裝置。設計將合成生物平臺與腦解析、腦模擬裝置置于平臺中心大樓內,并通過空中共享平臺相互連接,加強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系,打造園區的第一形象立面。
理性與感性的交織
科學園區作為創新和經濟增長的“基礎設施”,其設計需要整合復雜的功能設置、技術設備需求等因素,受到理性的高度制約。
路易斯·康設計的索爾克生物研究所——作為美國生命科學領域成果最多、品質最高的研究機構之一。盡管這是一個嚴謹理性的科學研究機構,路易斯·康仍然通過空間、尺度、材料和景觀的精心考量構建了一個蘊含深刻人文關懷的場所。相較于“巴士一汽”改造項目,即將機器使用的場所轉換為“人”使用的場所,本項目則是需要恰當的處理“人”和“機器”的關系,我們希望整個園區的表情不像機器和設備那樣冷漠,而是一個自然、環境和建筑相互交融的新型園區。
共享的巨構
光明科學城啟動區項目共包括5棟單體建筑,其核心建筑為“腦解析與腦模擬、合成生物研究”兩個大科學城裝置。建筑方案的塔樓部分以“光輝巨構”為理念,強化建筑的力量感和辨識度,形成光明科學城啟動區標志性的門戶形象。
如果說簡潔的矩形體量內蘊含著復雜的實驗和工藝設施,是“設備和機器”所使用的空間,連接體內部則為“人”使用的空間——閱覽、咖啡、學術交流、研討,科研創新的各類碰撞和火花可能就在此產生。除此之外,在平臺中心和學者公寓的空中均設置了連接體,以滿足各類共享和科研交流的需求。
生長的土地
裙房以質樸的材料、柔和的形態,對光明農業與自然的文脈和記憶予以回應,連續起伏的屋面,以一個連貫的結構鋪展于基地之上,屋頂與地面在平行關系的控制下呈現出輕微波動的趨勢,使得外形更加有機,裙房之下是更加強調社會性的空間,有聚集、學習、討論、簡餐,刺激著人與人在場所中的偶遇。
裙房內包含共享大廳、報告廳、餐廳等多元化配套共享功能,為創造新興的“生活式”科研辦公環境提供了足夠的空間。通過起伏的地景平臺的連接,“衣食住行”這些,人們最稀疏平常卻也最重要的日常行為,在園區中得以自然觸發呈現。
自然的聯結
不同于為滿足功能和技術要求的高區實驗科研功能的高密度狀態,園區底層的空間借由庭院、回廊、屋面漫步道,創造出屬于人們生活、交流與接觸自然的場所。
技術特點
平臺中心空中連體部分綜合考慮建筑形體中部開洞及使用功能的需求,在30米跨度空中連體部位結構采取交叉腹桿鋼桁架+空腹鋼桁架+懸挑空腹鋼桁架的混合形式,通過雙向鋼接布置的次梁體系有效協調三種形式的桁架共同工作。同時在連體部位設置樓板面內交叉支撐,進一步保證水平力的有效傳遞及平面內的側向剛度,增強雙塔的協同工作性能。
兩層鋼結構連廊因體量大、單榀桁架重量大,提升技術難度高安全風險大,項目通過多次BIM實景演練,確保安全吊裝。
本項目設置三個能源中心,設計時采用了多種冷源形式,包括高壓變頻離心機、熱回收螺桿機、雙工況冰蓄冷機組,在滿足最大用量的前提下可以通過多種組合來應對不同負荷工況。由于實驗室區域會產生大量高溫廢水,故設計了一套廢水熱回收裝置來回收廢水熱量用于空調供熱??紤]實驗室關鍵區域空調用能的連續性要求,在系統設計時還考慮將一部分設備采用"雙路+柴發”供電及油氣兩用的型式,以保證關鍵區域空調冷熱水的不間斷性。